摆光明日报闭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黄少成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1短视频APP)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唤醒发动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在敌后根据地、敌后战场构筑基层党组织、凝聚抗战力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
契合实际的科学理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系列论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这一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全国各族人民、各阶级、各党派爱国人士密切关注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展态势和民族兴衰存亡之际,出现了“亡国论”“速胜论”两种错误倾向。为驳斥错误观点,坚定抗战胜利信心,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先后撰文,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作了《论持久战》演讲。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同志还先后撰写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等着作。
这些论着客观评价了抗日战争局势,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及时纠正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坚定了共产党人、广大人民群众、各阶级、各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这一系列论着,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高度,及时回应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成为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严谨健全的党组织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
1938年10月后,由于没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华策略逐步调整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党抗日立场也发生严重动摇,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为筑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抗日战争的敌后阵地,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在党领导的部队、广大农村建立党组织、加快发展党员等方式,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在部队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就提出,八路军的政治工作要切实建立各地方的党部,党的工作人员与八路军在进行游击区活动时,要以共产党员代表出现在群众中,不要使群众只看见八路军而看不见党。通过在部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在革命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深化巩固;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接触到党的组织,了解到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在广大农村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广大农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主战场。1937年10月,刘少奇同志指示要大力发展地方党组织,在各县首先成立党的工作委员会,负责建立全县各乡村党的支部。中国共产党在迅速建立农村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在各地党组织和部队中抽调政治工作人员,组成民运工作团组、服务团组等,分散到各地农村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展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敌后抗日,坚定人民群众抗战胜利信念。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发展党员。抗战爆发前,共产党员人数在4万人左右。1938年,各地按照中央的《对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在做好广大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将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组织。1940年,共产党员人数迅速增长到80多万人。党的基层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党员人数的快速增长,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备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在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联合各阶级、各民族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鼓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抗日战争同时,解决与其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的实际困难,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忽视,一点也不能看轻。”在抗日战争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从感情和利益两个方面兼顾不同阶级需求。
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所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通过地主“减租减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生活;通过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到地主阶级的利益,减少了地主阶级对抗日的阻力,发展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坚持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光明日报》(2015年08月20日 16版)